最美退役军人|再回“娘家”,重温他这段最美奋斗史

冬日的沈阳阳光温暖,天空澄净。1月6日下午,谢彬蓉、王贵武、张保国、徐申权等4位“最美退役军人”来到有着厚重红色历史文化的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,这是20位“最美退役军人”之一的徐文涛同志牵头筹建的后勤史馆。

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坐落于沈阳市和平区南十一马路21号,是全军第一个战区级后勤史馆。难以想象,这座有着22位后勤元老、6位红色经典人物、100位后勤英模资料、40000多字的文字解说、20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的后勤史馆,曾经只是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废弃食堂。这些详实的历史资料,是徐文涛从上亿字的史料中一点点筛选出来的。从一本书、一张照片、一件文物都没有,到全军第一个战区级后勤史馆,承载着徐文涛那段难忘的奋斗经历。

徐文涛(左一)为4位“最美退役军人”及其他参观者讲解。

徐文涛,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。2004年,已是大校军衔的高级工程师徐文涛辞去领导职务,担起了牵头筹建后勤史馆的重任。

或许你会疑问:好端端的领导不当,为何要去筹建后勤使馆?用徐文涛自己的话说就是:“要以圣洁之心建设一座红色圣殿。”当时,有着厚重后勤历史的沈阳军区并没有承载军区后勤史的物质载体,很多史料如不加紧征集就会面临遗失的风险。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,沈阳军区后勤史既是东北地区党史、军史的缩影,又是国史、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“这些强军兴军的宝贵财富不能丢!”徐文涛暗下决心。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,徐文涛筹建后勤史馆的激情被彻底点燃。他决定要尽快抢救这些红色历史,把后勤史馆建设成东北地区的红色圣殿。然而,建一座后勤使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当时,留给徐文涛的只有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废弃食堂,所有的军史资料都要他去一一搜集,人力物力极其有限,而“痴迷”状态下的徐文涛并不在乎这些。为了抢救和征集史料,他先后走访了几百位老首长和他们的子女;为了编好展陈大纲,他研读了几千万字的历史资料;为了精美的呈现效果,他和设计师天天坐在电脑前,从一万多张照片中一张一张地挑选、扫描、排版。长期高强度工作使徐文涛的身体每况愈下,2006年春节,徐文涛累得突发甲状腺结节出血。然而,病痛没有将徐文涛的工作热情磨灭——他开始在病床上看书、写作。

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徐文涛养成了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和廉洁奉公的好习惯。在他看来,用圣洁之心建设一座红色圣殿就是要一切从注重实效出发,不贪大求洋。他说,“凡事就想少花钱多办事,不花钱也办事。”为了省钱,馆里买了打印机和刻字机,史馆的所有照片和标题大字,都是他们自己打印、自己刻制、自己安装的。每次采购材料时,他至少会带上两个人,货比三家。就这样,徐文涛带着一个士官和两个退休老同志夜以继日地奋斗,仅用一年半的时间,就将军史馆——这座徐文涛眼中的红色圣殿建成了。大家都称赞他创造了建设同类展馆用人最少、花钱最少、速度最快、效果最好的“奇迹”。

(责任主编:郑小云)

分享到:
Powered by YXcms 2012-2014 yxms.net Inc.